黄冈备考技巧

首页 >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 > 备考技巧

给监测设备“戴口罩”,掩耳盗铃必自食恶果

新华每日电讯 | 2021-12-16 15:38

收藏

给监测设备“戴口罩”,掩耳盗铃必自食恶果

  为逃避环保监管,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一水泥企业不惜铤而走险,给在线监测设备的取样管“戴”起了口罩——“3号粉磨机在线监测设施取样管内塞了3个N95口罩。”这一行为被发现后,该企业被罚57.2万元,案件也被移送公安机关。

  近日,河南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通报了18起行政执法典型案例,上述案例便是其中性质较为恶劣的一起。污染防治攻坚战已开展多年,直到现在竟还有企业如此“掩耳盗铃”应付监管,着实匪夷所思。

  更令人担忧的是,此类弄虚作假的现象并非偶发。生态环境部门通报表明,篡改、伪造监测数据,干扰监测设施正常运转的案件在天津、江苏、安徽等多地屡有发生。

  环境监测系统是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眼睛和耳朵,监测数据是生态环境保护决策、调度的重要依据。只有“耳聪目明”,才能保证数据真实可靠、决策科学高效。为此,近年来国家投入巨大财力完善环境监测系统,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。

  然而,个别企业却无视绿色发展的行业趋势,利益面前罔顾法律,为逃避监管而对环境监测设施“上下其手”,作案手法更是五花八门。从最初简单的设备干预发展到给监测设施加装“外挂”、篡改监测设施的软件参数……种种乱象,致使一些地方的监测数据严重失真。

  尽管环保部门在持续查处,但此类弄虚作假的案件却屡禁不绝。一方面,这说明当前环境监测设施仍存在被人为干预的管理和技术漏洞;另一方面,这也暴露出一些企业义利观不正,法治观念不强,存在绿色发展理念淡漠等问题。

  应付环保监督“耍花枪”,弄虚作假者终究难逃法网。自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以来,公众对生态环境之变有目共睹:蓝天变多了,河湖变清了,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重现家园,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……绿水青山来之不易,巩固生态治理成果,不仅要进一步压缩环境监测弄虚作假的管理和技术空间,更要求企业转变发展理念。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,企业若想取得健康长远的发展,必须坚守环保底线,推动产业升级,“掩耳盗铃”多行不法终将自食恶果。

(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牛少杰、刘怀丕)

  原文标题:给监测设备“戴口罩”,掩耳盗铃必自食恶果

  文章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(MD5:98c617ef7dcdacdb0ca060c2acbe389c)

分享到

微信咨询

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

全部资讯

copyright ©2006-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